2月10日,塔斯社报道,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水物理研究所(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科学家在对刻赤海峡底部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评估时,发现铯-137的浓度有所升高,并将这一发现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联系起来。这一结论由俄罗斯科学院三菱重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系高级研究员德米特里·克列缅丘茨基向塔斯社透露。
刻赤海峡(红点位置)位于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半岛之间,也是亚速海的唯一出入通道。 (Google Map)
克列缅丘茨基介绍,研究的重点在于一系列天然和人造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和分布,其中特别关注了铯-137。铯-137主要在核裂变过程中形成,包括在核反应堆中。通常,在沉积物的垂直分布中,铯-137的含量从表层到下层逐渐减少,即沉积物越深,铯-137的含量就越少。
然而,在刻赤海峡西南部的一个采样点,科学家们发现,在8-10厘米深处的底层沉积物中,铯-137的浓度达到了峰值,这一浓度比0-2厘米层的表面沉积物高出三倍。在8-10厘米层以下,铯-137的浓度急剧下降。克列缅丘茨基指出,这一最高浓度很可能与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有关。此外,该层的铯-137通量值(即放射性核素进入底层沉积物的速率)比0-2厘米层高出九倍,这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黑海铯-137浓度变化的数据相吻合。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由于挖掘或其他影响,在某些区域,沉积物的必要层次被混合在一起或完全缺失。同时,不同地点底质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也存在差异,这与底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
此外,克列缅丘茨基还提到,科学家们能够追踪到海峡哪些部分的某些放射性核素浓度最高。在塔曼湾和刻赤海峡中部,观察到铯-137、钾-40和铅-210的浓度有所升高,而在研究水域的西北部,这些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则较低。不过,科学家们强调,目前尚未记录到任何对人类构成危险的物质。
此前报道称,科学家首次对刻赤海峡底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全面分析。样本于2020年采集,并在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水文气象研究所的国家任务和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由克列缅丘茨基及其同事康斯坦丁·古罗夫、叶卡捷琳娜·科捷利亚尼茨和安娜·朱拉夫列娃进行了实验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