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全国信息最新版介绍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_v风楼阁信息平台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ATLAS合作项目在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

2025-04-12 13:36     来源:中国核技术网     ATLAS 电弱对称性 大型强子对撞机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理解宇宙运作方式开启了新窗口。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神秘场的存在,基本粒子通过与该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该过程受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支配。尽管该机制于1964年首次提出,但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不为人知的现象之一。为探索这一关键机制,物理学家需要大量高能粒子碰撞数据。

展示一个候选事件:通过矢量玻色子散射产生两个W+玻色子,随后它们衰变为两个μ子和两个μ子中微子。μ子由内部探测器和μ子谱仪中的红线表示,两个喷流由黄色锥体表示。与两个中微子相关的缺失横向能量方向由灰色虚线表示。(图片来源:ATLAS/CERN)

上周,在莫里昂会议(Rencontres de Moriond)上,ATLAS合作项目在理解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第二次运行中收集的质子-质子碰撞完整数据集(2015年至2018年间以13 TeV能量收集),首次展示了涉及W玻色子的关键过程证据。

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电弱相互作用。电弱相互作用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占主导地位,当时宇宙温度极高。然而,由于W和Z玻色子具有质量,而光子没有质量,两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称性被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通过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BEH)机制实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首次为该机制提供了实验验证。下一步是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特别是其与其他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强度,以确认基本物质粒子的质量也是它们与BEH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BEH机制也做出了其他预测。为确认该机制符合标准模型预测,尤其需要测量两个过程:纵向极化W或Z玻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希格斯玻色子与自身的相互作用。尽管希格斯玻色子自相互作用的研究预计最早可在高光度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2030年开始运行),但对纵向极化规范玻色子散射的首次研究有望更早实现。

对于粒子而言,极化指其自旋在空间中的取向。纵向极化的粒子自旋与动量方向一致,只有具有质量的粒子才可能实现。纵向极化的W和Z玻色子(W L和Z L)的存在是BEH机制的直接结果,这些状态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检验电弱对称性破缺方式的灵敏指标。研究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物理学家判断对称性破缺是通过最小BEH机制实现,还是涉及新物理机制。新的ATLAS结果首次揭示了这一过程。

在质子-质子碰撞中,可通过研究矢量玻色子散射(VBS)过程探测W L -W L相互作用。VBS过程可想象为每个入射质子中的夸克发射出一个W玻色子,两个W玻色子相互作用,产生一对W或Z玻色子。VBS可通过寻找包含两个玻色子衰变产物及参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夸克的碰撞来识别,这两个夸克形成两股朝相反方向运动的粒子喷流。

新的ATLAS分析针对两个W玻色子衰变为一个电子或一个μ子及其各自中微子的碰撞。为抑制背景辐射(主要来自顶夸克对产生过程),要求两个轻子具有相同电荷。因此,实验特征是一对同电荷轻子(电子-电子、μ子-μ子或电子-μ子)、夸克衰变产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粒子喷流,以及来自无法探测的中微子的缺失能量。

选定VBS过程候选粒子后,需确定W玻色子的极化。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只有通过彻底分析重建的电子和μ子方向与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他粒子性质之间的关联才能完成。专用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可区分横向和纵向极化,最终得出结果:统计显著性为3.3σ的证据,表明两个W玻色子中至少有一个是纵向极化的。

ATLAS标准模型小组召集人吴宇生表示:“此次测量是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中极化玻色子相互作用研究核心物理值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最终利用LHC Run-3和HL-LHC数据研究纵向极化玻色子散射的途径。”



推荐阅读

LHC铅核碰撞中首次发现顶夸克

近日,科学界迎来一项重要发现:顶夸克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铅核碰撞中被首次观测到。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宇宙大爆炸后最初阶段的认知取得了关键进展,彼时宇宙沉浸于夸克与胶子的混合物之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是一种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在QGP中,夸克作为质子和中子的构成单元,胶子则通过传递强核力将夸克紧密结合。通常情况下,夸克和胶子被束缚在核子内部,而QGP的特性在于它们会暂时获得自由。依据宇宙演化模型,QG... 2025-04-10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颁发给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大实验合作组 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共享殊荣

当地时间2025年4月5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在美国洛杉矶宣布了2025年科学突破奖获奖者名单。包括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在内,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508名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以表彰这些物理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研究确认了对称性破缺产生质量的机制、发现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研究稀有过程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对最短距离及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探索。所有的获奖者分别代... 2025-04-08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四大合作项目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本周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LICE、ATLAS、CMS和LHCb合作项目共同荣获突破奖基金会颁发的2025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四支团队基于LHC Run-2数据(截至2024年7月)发表的科研成果,其发言人代表数千名来自70余国的科研人员领取了奖项。从左到右:前 ATLAS 发言人 Andreas Hoecker;前 CMS 发言人 Patricia McBride;ALICE 发言人 Marco Van Leeuwen 和 LHCb 发言人 Vin 2025-04-08

CERN或捕获新粒子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网3日消息,该中心紧凑缪子线圈(CMS)团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产生的数据中观测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特征,这可能预示着一种前所未见的粒子,即拓扑偶素的存在。拓扑偶素是物理学家长期以来预测但从未真正观测到的一种夸克偶素,即由夸克与其对应反夸克组成的不稳定束缚态。在已知的夸克偶素中,包括粲偶素和底偶素已分别于1974年和1977年被发现,底偶素也是迄今被认为是最小的复合粒子。但拓扑偶素若被证实存在,尺寸将... 2025-04-07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提出未来环形对撞机项目,面临多重挑战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预计将在2040年代耗尽其容量,科学界正面临着下一步该如何发展的抉择。为此,CERN管理层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未来环形对撞机(FCC),这是一种周长为90公里、碰撞能量是LHC八倍的加速器。然而,这一巨型工程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实现该项目目标所需的许多技术目前并不存在,特别是新一代超导磁体,这种磁体能够偏转极高能粒子束。此外,与LHC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时树立的明确... 2025-03-27

国际招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