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新闻
白质是神经元轴突组成的纤维束,通过传递动作电位实现脑区间的信息传递。非侵入式检测白质的功能活动对于探讨人脑的信息交互至关重要。虽然白质的血氧(BOLD)信号微弱,但仍能够通过超高场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检测。
2023-02-23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在尖晶石相ZnAl2O4催化合成气转化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3-02-21
新院区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设有1000张普通床位、20张标准ICU病床,共有32个病区、10间层流手术室(1间复合手术室);拥有CT、核磁、DSA、超声、呼吸机、呼吸及消化内镜等一套完备的高端诊疗设备;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近800名,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另有100余名专职科研人员及230余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2023-01-05
高端磁共振装备是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利器。湖北省科技厅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高端磁共振装备研发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在新一代高端磁共振装备方面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推出了国内首台超高场9.4T动物磁共振成像装备,获批了全球首个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心装置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3-01-04
我们目前对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依赖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但我们也知道这个模型是不完整,有些事情它无法解释。所以需要核磁矩的精确值才能测试原子模型的有效性,这反过来对测试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非常重要。通过将原子中的精密实验与高精度原子理论相结合,研究获得了寻找新物理的有力途径。
2023-01-01
Unity将1.5T高场磁共振和医用直线加速器完美融合,使临床医生能够在肿瘤放疗过程中获取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实时追踪肿瘤,根据肿瘤变化在线调整治疗计划,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实时评估,达到自适应放疗的效果。
2022-12-29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张长昆研究员团队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电化学—原位/离位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揭示了电池实际工况中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分子的稳定化机理。
2022-12-08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燕课题组、陈润生院士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天宇、姜健壮合作,开展了癌症的动态可转换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及铁死亡治疗、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协同治疗研究。
2022-12-07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团队,与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分子筛催化乙烯酮制汽油反应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10-20
该技术被其发明者称为“神经元活动的直接成像”(DIANA),它利用现有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拍摄一系列快速发射的局部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结合起来,生成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大脑的哪些部分在什么时候活跃。
2022-10-17